《公益时报》深度报道:破解资源短缺难题 志鲲基金会让善意温暖落地
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善意精准落地、让资源高效匹配,仍是行业面临的深层课题。近日,《公益时报》对广州市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进行了深度报道,全面呈现其自成立以来在凝聚社会资源、推动公益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实践。以下为报道全文☟

破解公益领域资源短缺难题
让每份善意都能温暖落地
○ 《公益时报》记者 王勇
8月19日,《广州市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发展报告2018-2025》对外发布。报告显示,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聚公益之力,行专业之效,达鲲鹏之志”的使命,致力于“让每份善意都能温暖落地”。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汇聚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资源的平台,切实破解公益领域资源短缺难题,助力更多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广州市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志鲲基金会”)创始人、常务副理事长王忠平强调。
那么,志鲲基金会具体是如何做的,实际效果又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内外部挑战,志鲲基金会又将如何应对?
据志鲲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白鸥介绍,志鲲基金会成立于2018年4月11日,2025年1月2日正式取得公开募捐资质。
“成立志鲲基金会源于我在多年的公益研究和实践中,观察到公益行业需要一个汇聚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资源的平台,来破解公益领域资源短缺难题。”王忠平表示。
公益行业资源的短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源总量的绝对短缺或下降,一种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当带来的相对短缺。
长期为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益、ESG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的王忠平认为,现实中有很多企业需要优秀的项目,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有效对接,“如果能成功搭建公益平台对于行业是一件好事,因此志鲲确立了自己的使命——聚公益之力,行专业之效,达鲲鹏之志”。
以初心为锚,志鲲基金会围绕“公益平台”“民间公益”“志愿精神”积极开展工作。截至2024年年底,链接公益资金超过两千万元,开展相关公益项目四十余个,公益足迹遍布全国 18个省市,直接帮扶36576人次。
报告显示,志鲲基金会开展的公益项目从乡村振兴、应急救灾、教育帮扶、赋能社区到生态保护、医疗救助、关爱困境群体等,涉及领域十分广泛。
对此,王忠平表示,这是由志鲲基金会作为公益平台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的资助方向要和捐赠人意愿一致。”
企业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其公益需求也是五花八门的。企业和爱心人士的选择会因时因地而动,志鲲基金会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随着企业救灾方面需求的增加,志鲲基金会也积极发挥灵活性与敏捷性的优势,强化资源整合,发挥品牌号召力,在应急救援领域构建专业力量支持体系。
2025年1月1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受灾群众面临御寒物资短缺、教育系统中断等危机。
志鲲基金会携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汇成百年专项基金等机构和爱心企业,为灾区进行捐赠,按照分阶段响应机制,展开了多轮支援。“面对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的严峻挑战,志鲲基金会发挥组织优势,快速调动运输力量,优化物流路线,支持专业救援队,克服重重困难,以超常规速度将物资运送到灾区,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汇成百年志愿者代表刘雅熙表示。
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志鲲基金会扮演的是公益平台的角色,而不是执行者的角色。“我们希望推动更多的企业、爱心人士与众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志鲲实现有效对接。”王忠平强调。
报告显示,目前已有超过50家企业、30家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与志鲲基金会成为爱心伙伴,为平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的捐款和物资是重要的公益资源,但公益资源并不仅限于此,包括企业员工在内的广大志愿者同样是不可替代的公益资源。“我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实践和研究,我一直坚信志愿精神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公益行业可以有效整合的资源力量。”王忠平强调。
因此,志鲲基金会始终坚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凝聚志愿服务力量,支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志愿服务组织成长壮大,推动社会资源再分配,传递温暖与善意。
一是牵头并联合企业家共同捐资100万元,发起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服务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大型或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促进志愿服务交流合作。
二是在志愿服务体系标准化流程建设、阵地建设与技术赋能、志愿者权益保障等领域,以专业实践推动志愿服务从简单的“人力资源补充”升级为“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供给者”。
三是深化与企业合作,通过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体系搭建、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流程实施、志愿者信息化管理等方式,赋能百余家企业及万余企业志愿者,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公益目标融合,激励企业参与建设公益生态。
四是依托社区、公益机构等开展联动,引导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微心愿、银龄服务、困境群体帮扶、环境保护等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中国的公益一定要破圈和资源整合,而志愿服务是有效的破圈方式之一,也是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的重要方向。”王忠平强调。
公益平台的搭建,让企业、公益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及志愿者得以对接起来。但实现有效对接,还需要公益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及志愿者具备专业的能力。
为了提升民间公益的水平,志鲲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行业赋能、联合劝募、技术及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志愿服务组织支持方面,志鲲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支持计划”项目,通过整合行业协会、捐赠企业/个人等资源,联动合作伙伴,推动“公益支持+志愿服务”项目运营模式,助力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机构的可持续运营,推动公益慈善从“情感驱动”向“价值驱动”跃升。
养老志愿服务方面,志鲲基金会发起的养老志愿服务创新项目大赛,联动北京、上海的23家社会组织,对通过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脱颖而出的六个项目分别给予经费支持。
构建交流协作平台方面,志鲲基金会发起的“益企荟”活动,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举办交流论坛13场,近百家企业参与对话,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参与。“我一直坚持‘有草根立场,但是不做草根机构’。聚焦民间需求的同时,我们把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定位为资助性基金会,就是希望能够赋能民间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王忠平表示。
经过六年的努力,志鲲基金会的筹款规模、品牌项目数量、合作伙伴数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2025年,志鲲基金会迎来了新的一年,也迎来了新的身份——公募基金会。“我们申请公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志愿者的社会动员基础和专业性。”王忠平表示。基于能够整合社会资源、联动多元主体的优势,志鲲基金会将社会热点、公众参与与公益价值深度融合,在联合筹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以“为妈妈奔跑”项目为例,作为母亲节主题公益活动,项目聚焦困境妈妈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节日场景+群体帮扶+情感共鸣”的创新设计,将公众对母爱的感恩转化为切实的公益支持。
项目以母亲节为契机,倡导公众以跑步或徒步的形式完成10-15公里挑战,结合负重体验、分娩阵痛模拟等互动环节,引导参与者共情母亲群体的艰辛,并通过义卖、劝募、企业配捐等方式筹集善款。
据白鸥介绍,目前项目已经覆盖北京、上海、新疆、四川等地,累计吸引近2万名志愿者参与,联动了上百家企事业单位,为高寒地区、低收入单亲妈妈等群体捐赠超过5000套包括冬季护肤套装、保暖手套、卫生用品等在内的物资。
除此之外,志鲲基金会还先后推出了“爱心中转站”“为笑骑行”“爱步寒冷”等项目,联动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同时,志鲲基金会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我们拼的是深度服务和专业能力,让企业公益价值最大化。”王忠平表示。
一系列项目受到欢迎,证明了志鲲基金会的生命力和定位的准确性,但公募资质的取得对基金会来说依然是极大的挑战。“我想强调我们做公益不怕难,只要符合行业和市场需求我们就会推动。我们坚持长期主义,并迎难而上。”王忠平表示,“志鲲基金会希望能‘逆势崛起’,为中国公益做出贡献并探索发展道路,我们不仅要做‘资源搬运工’,更要做‘价值创造者’,与中国的民间力量共同建立良好生态,相互赋能和支持,一起成长。”“站在新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唯有将每一份捐赠转化为真实可触的改变,让每一份善意温暖抵达需要之处,才是对信任最好的回应。”王忠平强调。